他说着走出门,从随身箱子里掏出三样东西:一份盐票、一页通道图纸、一瓶海酱。
“货是从南洋捞回来的,命也搭上快一条。这几样,够不够?”
张洛之笑了。
“够了。”
系统提示亮起:
【获得“户部通文·张宅引荐版”】
【主线任务第二阶段达成】
【通文等级:户外通文 Lv1】
【已解锁下阶段任务:登堂述引】
【将在户部三堂呈账,触发“盐漕三问”】
【奖励预告:开启商路流转图Lv1、账册防改模块Lv2】
秦少琅收好通文,转身出门。
张宅的门慢慢关上,像是过去那些关不掉的账,也终归合上了第一页。
他走出宣仁坊,往西直走,不多时,远远望见一栋石台门廊,那是盐漕司的正门。
门口排着五六条货队,全是穿着蓝布衣的商人,一个个低头报名排号。
他没去排,而是掏出那张通文,往前一步,递给了守门的官差。
“外引商,呈账。”
那人愣了下,接过通文一看,脸色立马变了。
“张簿头开的?”
“你可以去问。”
“请进。”
门开了。
秦少琅没犹豫,踏了进去。
京城的东南角,有个叫聚香坊的小巷子。
说是巷,其实比乡镇的街还宽,三轮车能并排过三辆,早市和夜市都在这儿出摊,什么都有卖,香料、布头、咸鱼、瓷碗、药酒,样样不缺。
这地方不归六部,不管盐票,也不抓税口,东西是贵是贱,全看各自本事。
苏瑾如早就打好招呼,在巷口三间连铺中间给秦少琅留了一格,前铺卖粥,后间放货,后院住人,刚好成一条龙。
第一天开张,刘小石就在前面挂了块横布:“义粥·蛟尾分号。”
还真有人来瞅。
“义粥?又不是庙会,还讲个义?”
“粥一碗几钱?”
“鱼粥?加青口?这里不是南边海镇,哪来那玩意?”
秦少琅坐在后头没说话,手里捧着锅里第一锅煮出来的“山海粥”。
浓粥里头加的是海蟹肉、青口丝、淡干鲍边,撒一层自晒干虾皮,再点一撮海藻末粉,最后一小撮海盐提味,浓得泛油,香得发直。
这种味道,不怕没人吃。
系统提示早就弹出来:
【支线任务启动:十日内售出百碗京粥,京城街市好评率≥80%】
【任务奖励:商战模块·基础流通Lv1】
他没管,只低头喝了一口。
“该来了。”他说。
刘小石愣了下:“谁?”
“想砸摊的。”
果不其然,第二天巷口就来了俩人,说是“巡市的”,但连身份牌都拿不出,走到摊前说了句:
“你这粥,盐味怪得很。”
秦少琅一笑:“你吃出来了?”
那人脸色顿变:“吃是吃了,可这味不对。”
“怎么个不对法?”
“……比官盐还纯。”
这话一出口,围观的几个老百姓立马“噗嗤”笑了,笑完又开始议论。
“咦,比官盐还纯?那不得是好盐?”
“这不是在夸他粥好吃吗?”
那两人一听这架势不对,马上改口:“私盐不得售!”
“谁说我这盐是私的?”秦少琅拿出一封票据,“这是蛟尾港进的盐料,通了海商线,贴着盐漕审批章,你要不信,我这有拓印件。”
那两人没想到他连这都备着,彻底怔住。
“这票……是真的?”
“是真的。”他掏出第二张,“还有这个,是江南商会调货回馈信函,说我这粥在南边日售百碗,品质稳定,原料可追溯。”
围观的人一下热闹了,有学童、有老头、有穿书生袍的,有拎布袋买菜的。
“你这粥到底多少钱?”
“一碗三十文。”
“好贵!”
“但你喝一口就知道了值不值。”刘小石搭话了。
老头喝一口,立马放下碗:“娘咧,这味我年轻时候喝过,南海那边老水兵弄的!”
“再来一碗!”
这一喊,摊前立马围上来一圈人。
那俩想来砸摊的巡市人彻底傻了眼,呆立原地。
这事当天就传开了——京东南聚香坊出了家怪粥摊,盐比官盐还纯,粥比斋饭还香,排队能排半个巷口。
第三天,一位穿着义学袍服的老夫子亲自来摊头,没说话,直接喝了一碗。
他喝完,把碗一放,说了句:“秦掌柜,进义学讲一课如何?”
这句话一出口,系统直接弹了条新提示:
【触发:义学试讲邀请】
【试讲成功可开启“人心势”绑定链】
【附加奖励:识人术Lv1,言术·折词Lv1】
刘小石在摊后问:“咱真讲啊?你不是来卖粥的么?”
“来卖粥,但不止卖粥。”
秦少琅说完,把案板擦了擦,提起那锅刚熬出的第二锅,往后面厨房走了。
他知道,现在这个粥摊不是给他赚钱的,是给他敲门的——敲进义学的门,敲进商圈的门,甚至是……六部那些官老爷的门。
货先出圈,人才能进场。
义粥开张第五天,京东南聚香坊彻底爆了。
白天是家家摊头模仿他熬粥的做法,晚上是小贩围着他店铺偷学配料流程。短短五天时间,原本一条冷清巷,竟变成了全京有名的“粥一条街”。
而义粥摊,依旧天天排长队。
但麻烦也来了。
第六天早上,一个身穿缎面袍子的年轻人,带着几个书童模样的仆从,大摇大摆走到摊头,直接坐下,吩咐:
“一人一碗,快点。”
刘小石下意识抬头看了眼秦少琅,没动。
“给啊,敢不卖?”
那年轻人语气不对了,连带着身后那几个人也都站起身,身上都挂着腰牌——不是官牌,是商联会的流通牌。
这玩意说大不大,说小也不小,是京中各大商号的联合标识,只有那些能进大栈、挂账、流通银票的商人才配发,地位甚至高过部分基层吏员。
也就是说,这帮人不是地痞,是背景真有点底子的大商家。
“你是……”秦少琅盯了那年轻人一眼。
“沈家三公子,沈定非。”
这名字他听过。
沈家,是京里五大盐行之一,手里握着皇城两道盐口,掌着过半京中官用盐票。
也就是说,现在来这砸摊的,不是混子,是同行,是死对头。